「想要讓我同意拆遷,除非你們拿出4個億,否則我的房子你們根本就不要想動。」說這句話的人叫做張新國,被媒體稱為「最牛釘子戶」。因為他在馬路中間硬是生活了14年。
無論政府和開發商怎麼勸說,張新國都沒有鬆口。可是在2017年,也就是14年後。
張新國竟主動找到街道人員,聲淚俱下說道:「求求你們趕緊把我的房子拆了吧,我真的是住不下去了。」
那麼這14年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何14年前堅持不搬的釘子戶在14年後竟主動要求搬離?最終他又得到了多少的補償款呢?
張新國,一位居住在上海的60多歲的老人,他的家位于馬路中間三層樓的「豪宅」裡。
要說起住在馬路中間的原因,只能說賭氣成分居多。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那些城中村多數都已經被鏟平,並且在原地上蓋起了高樓。那麼,走在前面的大城市,更要以城市的建築出名。所以,針對那些城中村,拆除肯定是勢在必行。
說起拆遷,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只要拆遷,必定會出現釘子戶,但是多數都是以政府或者開發商的妥協而結束。所以便養成了許多人只要拆遷,就鬧當釘子戶的情況。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慣著釘子戶們。張新國就是一個釘子戶釘失敗的例子。並且,最後竟是這個釘子戶在14年後主動提出想要搬出去,要求政府將自己的房子拆遷。
在搬走的時候,他們一家人也都很高興,因為他們住在這裡真的是非常不方便。他們住在路中間,非常的妨礙交通,
睡眼朦朧的張新國無奈只能在現場配合警方,協助調查。這樣的事情不止出現過一次,基本每月都會發生一起。再加上房子逐漸開始變得老舊,周圍的車輛來來往往,蕩起的灰塵也是一片一片。
當有車輛路過時,整個房子都感覺隨之顫動。更難受的是在修路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辦法正常出入。如果此時再碰上下雨天,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那就更難出去了。
每次回家都跟翻過千山萬嶺似的。當有人詢問他們有沒有捨不得搬走的話時。他的女兒甚至說:「有什麼捨不得,這破房子早就住夠了。」從女兒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們早已厭倦了這樣的生活。ADVERTISEMENT
可是為什麼他們卻一直遲遲不搬走呢?這件事情就要從第一次開始協商搬遷開始。
張新國的家在90年代的時候,可以說是讓人都極為羡慕的存在。1996年,每一家都還擠在窄小的平房中勉強度日。可是張新國卻早早便把自己的家建造成一個3層小樓房,因為當時的張新國自己做了些小買賣,所以賺了一些錢。
再加上岳父的支持,張國新便花了80多萬在市區買下來這個地皮。並且還進行了改裝,他在樓上又花了80萬加蓋了一層房屋。
所以使得他的房子在當時價值200萬。要知道,在當時的社會,繁華市區一套一百平的房子才不過120萬元。隨後在裝修時,張新國又花費了40萬元進行裝修。並且裝修時採用的還是當時時下最流行的仿歐裝修。ADVERTISEMENT
這讓本就羡慕張新國房子的其他鄰居,對他的內部裝修更是感歎不已。而張新國的名字和新房也變得遠近聞名。而且每次有人見到張新國的時候,都會用極為羡慕的口吻誇獎張新國的小洋樓。
而此時的張新國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總會邀請別人去自家參觀。又因為張新國家在建造的時候,房間比較多,所以張新國的兩個兒女全家也會住在這裡,而張新國的父母也由他照顧。
在這個小洋樓中,就住成了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而剩餘的房間除了他們自己住外,他們都會租給其他人。所以張新國的小洋樓裡總是熱熱鬧鬧的。
2003年的時候,張新國一家已經在這座房子裡住了將近40年了。9月,張新國第一次收到了拆遷的通知,收到通知後的張新國還是很願意配合的。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他們四代人都住在這個小洋樓裡,所以難免會有摩擦。而為了讓自己家庭變得更加和諧,所以邊想著剛好趁著這次搬遷。
大家都分開住,或許就會更加顧念親情。而且拆遷過後,不光能夠幾家人分開,還能搬到更加明亮的樓房裡。並且還能拿到一筆不少的補償款,而當時很多人都因為拆遷而發了家。張新國其實對于此次的拆遷可能心裡還有一些期待。
因為當時的張新國本來就有了想要再重新買一套房的打算,可是因為市區的房價越來越貴。而張新國也逐漸退休,沒有以前賺錢多了,所以根本就負擔不起再買一套房的錢。與此同時,張新國為了此次拆遷,還做了充足的準備。他找到自己一個在市政建設公司上班的朋友,了解了當時的拆遷方案。
但是,誰能想到這麼配合的張新國,最後竟然變成了最牛的釘子戶。當補貼政策下來之後,本來十分開心的張新國再也高興不起來了。因為拆遷賠償,和張新國心裡所想的拆遷賠償相差甚遠。
當時的張新國算了一下,按照政策來說他們一家人可以分得三套大小不同的房,總共面積共計280平方公尺。張新國的兒子也可以按照政策分到一套120平的房子。
但是這些房子也並不是讓他們白拿的,而是他們需要按照當時的市價去把這些房子買下來。經過計算後,張新國一家可以拿到900萬的拆遷賠償款,再加上160萬的裝修賠償金,共計1000多萬。但是如果這樣去買房的話,四套買下來總共需要花800萬而自己的手裡就只剩下300多萬。
再加上當時的安置房具體在什麼位置還沒有定下來,地段好不好,也無從知曉。所以這800萬用來去買這些房子到底值不值他們一家人也沒有辦法知道。
于是一家人便決定不同意此次拆遷的賠償。再加上當時政府所給的政策有兩條,一是根據建築面積,二是根據自家兒子的數量進行分房。可正是這兩條,沒一條能夠讓張新國滿意的。
因為根據第二條,家裡有兒子就能分一套房,所以當時有戶人家,有一個兒子走丟很多年了,但是因為沒有銷戶,他丟失的兒子也算一家。就這樣這個家庭多拿了大中小3套房。
而張新國家卻因為是有一兒一女,兒子不用說,可是女兒卻因為找了一個沒有房子的城市男孩。所以一直都和張新國住在一起,但是他們卻並不算是一戶人家,沒有辦法分到房子。這是讓張新國一直想不通的第一點。
而政府所說的第一條也是讓張新國更無法接受的一條。因為當時本來這個房子有一半是自己岳父的,所以有一個宅基地的證書證明。可是第二份張新國加蓋的第三層卻因為是自己岳父兄弟的。
當時剛得知拆遷消息時,不少一直羡慕張新國家的鄰居都在說張新國的家一定能分到很多。可是當拆遷賠償款下來時,當時有很多家庭,比張新國家的房子面積小。
人口還沒有張新國的家裡人多都得到了和張新國家差不多的賠償款。這可讓張新國一直被人捧著的心裡,變得非常的不平衡。此次的拆遷事件,讓張新國在鄰居的面前顏面盡失,這讓他怎麼可能高興得起來。
于是他便開始和政府談判,並且每天在屋子裡研究,怎麼樣才能使自己的利益變得最大化。但是儘管他研究得再透徹,政府也不可能因為他一個人而改變已經頒佈的政策。所以張新國的訴求並沒有得到滿足。
而張新國家也就變成了整個市區唯一一家不同意拆遷的人。張新國之所以能這麼堅定的要求賠償到他心裡滿意的地步後再拆遷。
那是因為他手裡抓著整條街的命脈。因為他們家的房子所處于的位置正好是路的正中心。如果他們家不拆除的話,那麼整條路都沒有辦法完整的打通。所以張新國便開始坐地起價,公開喊話政府和開發商:「想要讓我同意拆遷,除非你們拿出4億,否則我的房子你們根本就不要想動。」
可是這次張新國內心的小算盤終是落空了。
因為他給出的價格要比當時按照規章補償的拆遷款高達3倍多,所以開發商肯定是不可能同意的。而且就算真的給了他這4個億,那麼其他已經同意拆遷的使用者知道消息後再過來鬧怎麼辦。
所以這種事情政府肯定是不可能允許的。但是他們家又處于路中間,所以開放商和拆遷辦輪流找上門對張新國進行遊說。可是張新國就是鐵了心,說什麼都不同意拆遷。
最後實在沒辦法的開發商,只能無奈重新設計方案,將張新國的房子保留在了路中央。而曾經這個氣派的三層小洋樓也變成的如今阻礙交通的障礙物。
而且,原來的租戶因為住在路中間,所以都搬到了附近其他的房子裡,再也沒有人來租張新國的房子。而張新國的房子一下子便變得冷清起來。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方圓一公里,再也沒有一家住戶的燈光,顯得極為孤寂。
可是,讓人頭疼的事情還在後面,張新成一家好不容易等到附近的路修好了。但真正的問題才出現。大家都知道早高峰和晚高峰有多嚇人。
而張新國的房子正好擋在馬路中間,讓道路一下變窄,所以堵車肯定是必然的。而每次堵車那些喇叭的鳴笛聲都會將年近90的張新國的岳父打擾到,使得他的心臟總是嗵嗵嗵狂跳。
不光生活上的問題,出行也十分的麻煩。早晚高峰時,張國鋒一家人總要冒著沒有紅路燈人行橫道的危險,闖過川流不息的車行道。試想,年齡那麼大的老人想要穿過馬路該是有多麼困難。
而且,因為周圍已經沒有其他住戶了,所以也沒有社區進行維護。一家人的生活垃圾每次都要走好遠才能扔一次垃圾。雖然政府沒有將他們這一棟樓的水電給停掉,可是還是會經常停水停電。這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不便之處。
並且張新國這所矗立在路中央的房子也一直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新聞。所以總會有記者媒體上門採訪,每次面對採訪的時候張新國也總會將事情的原委從頭到尾說一遍。但是所激起的水花依舊不大。
轉眼間時間便來到了2017年,在這14年的時間裡,張新國的脾氣早已被生活的瑣碎所磨平。8月份的時候,張新國便求著拆遷辦把他家給拆了。張新國已經堅持14年了,為什麼現在鬆口了呢?以前的人每次來說話都非常的沖,所以張新國對他們的態度極為不滿。就算是生活再不方便,也要硬挺著過。
原來是因為,這一次和他對接的人,說話態度很好,所以張新國才願意拆遷。他們總會說:「簽不簽協議沒關係,但是一定保重身體。」這些話都在無形中讓人深受感動。
在政府的幫助下,張新國終于搬離了那個「是非之地」。並且他們所獲得的的賠償依舊是按照當時政策來賠的,並沒有多拿政府一分錢。沒多久之後,只聽「轟」的一聲,那個矗立在道路中央14年的房子被徹底拆除了。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