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卻在茫茫沙漠中化身天馬行空的藝術家,28年的日日夜夜里,將一座渺小的土坡畫成人人慕名的網紅圣地「救贖山」。
他是孤獨的筑山人,卻把愛分享給了所有人。
圣地亞哥以東的帝王谷沙漠中,巨大空曠的土地上,坐落著一座彩色的山。
這座山是一座傾斜的梯田山,大約有三層樓高,長100英尺,頂部佇立著一個純白的十字架。
正面寫著「GOD IS LOVE」字樣,還有一顆碩大的愛心,執筆的老人為它取名「救贖山」。
老人名叫Leonard Knight(倫納德·奈特),曾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漂泊者,可他的心中卻有一個荒誕偉大的夢——讓自制的熱氣球成功升空,希望每個抬頭的人都能看到他,并傳播愛的福音。
嘗試的14年間,熱氣球越來越大,卻始終沒能飛起來。
直到來到這片荒漠,他嘗試了最后一次,熱氣球癱軟在地上,最后以失敗告終。
他決定花一周為其立塊紀念碑,沒想到,幾天變成了幾周,幾周變成了幾年,小小的紀念碑在他的手下一天天變換模樣,變成了一座色彩繽紛的山。
在荒無人煙的沙漠里,它也因此成為人們眼中的一道奇觀。許多網紅模特不遠千里來這里取景,酷玩樂隊、女團成員jessica也曾在這拍過MV。
2002年,美國國會將救贖山封為國寶。
2007年,西恩·潘執導的電影《荒野生存》在此取景,他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
在畫山的同時,他寫歌并彈奏吉他:「我在板城很開心,老流浪漢已經死了,那些鐵樹和我是一樣的,我們倆的根都那麼深。」
他畫老了山,最后也成了山......
1931年,倫納德出生于佛蒙特州伯靈頓郊外。
家中六個孩子,他排行老四,自小就需要幫忙做農場的很多雜務,倫納德回憶道:「工作太多,玩耍卻不夠。」
小時候,因為說話結巴他經常被人嘲笑,他很討厭學校,形容自己害羞且有些孤獨,因此那時總是逃課。
盡管不喜歡學校,他還是成功升學去了謝爾本高中,然而在這里他跟不上課業,也總是被同學嘲笑,高二結束后他便退學去了一家工廠工作。
剛參加工作不久,他卻感到倦了,他意識到:「在大城市,無論你做得多好別人都不會滿意,只會讓你越做越多,沒有盡頭。」
遠方戰爭此起彼伏,20歲的倫納德正血氣方剛,于是毅然應征入伍,他認為這是一個逃離佛蒙特州不幸生活并自由環游世界的機會。
他接受了坦克機械師的培訓,可剛到崗十天戰爭就結束了。他在部隊里呆了5年,被提升為機動部隊中士,但他總是對指揮別人感到不自在。
光榮退伍后,倫納德回到故鄉卻四處漂泊,做過焊工、勤雜工,教過吉他,給汽車噴漆,多是零工,極不穩定,但工作之余,他仍會和兄弟進行一次夏季公路旅行。
不緊不慢晃到了35歲,倫納德偶爾也會因為心無寄托而感到孤獨,去圣地亞哥看望自己的妹妹時,他卻在自己的貨車里神奇般地信仰覺醒了。
1970年的一天,一只熱氣球飛過伯靈頓上空,引起不小的騷動。人們走到外面,想看看上面印著什麼字。
倫納德似乎從中受到了啟發,他認為飛上天空的熱氣球是讓人們看到信仰傳播的最佳方式,在接下來的10年里,他決定在不需要別人幫助的前提下,自己制作一個熱氣球。
1980年,在離開西部的路上,他的火車在內布拉斯加州拋瞄了,崩潰之余,他決定在此停留幾個小時,可誰曾想,這一場臨時訪問竟持續了整整四年。
在這里,他從朋友那里借來一台二手縫紉機,開著車四處打零工籌錢買布料,砍柴、摘蘋果、修輪胎等什麼都做,準備將布料縫制拼接成熱氣球。
在他的堅持不懈下,一個巨大的熱氣球終于制作而成,前后充氣試飛了數百次,卻從未飛起來過。
當地報紙報道了他的故事,并將其放在頭版上,但卻形容他的熱氣球是一頭穿著丑角套裝的鯨魚。
倫納德并沒有因此氣餒,在時間的推移下,織物和縫合線也開始腐爛撕裂,他總是在不停修復,1984年的一個周末,他開著卡車來到南加州沙漠的斯拉布城,決定在此再飛最后一次。
當地很多居民甚至深受他的熱情鼓舞,紛紛上前幫忙,可仍無法讓熱氣球升空。他一直試圖用熱氣球宣揚內心深處燃燒的信仰,可此刻他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
倫納德覺得是時候離開此地了,但他始終不甘心,就算熱氣球升空失敗,也值得自己為它立塊紀念碑。
誰知小小的一塊紀念碑,最后竟變成一座五彩斑斕的「山」。
筑山之前,倫納德并沒有任何計劃,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但他認為,是信仰讓自己選擇這麼做。
他每天早上五點半就要起來工作,晚上便睡在山腳下的一輛皮卡車后座上。
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想要洗澡時,他會去附近的天然溫泉里沐浴。
「即使有人給我一百萬美元的豪宅,我也不要,我在這里生活很快樂。」
埋頭苦干了四年,山體初見雛形。
然而某天一場暴雨來襲,「轟」地一聲,山坍塌了。媒體拍下照片,內容極盡嘲諷,倫納德看到后沒有灰心喪氣。
山體雖然坍塌,但他的信仰并沒有因此坍塌,倫納德發誓要重新開始,用更多的智慧去重建第二座山。
他創新性地將當地土坯、稻草與油漆層結合,這樣可以防止風雨侵蝕它。
山的正面,他畫上一顆巨大的櫻桃紅心,里面寫著罪人祈禱文。
上方是3D字母,宣告「GOD IS LOVE」,山頂上矗立著一個巨大的白色十字架。
山上的大部分區域都被涂上了綠葉的顏色,鮮花環繞著山腳,蔓延至連綿起伏的平原。藍白條紋的波浪與綠色相交,一條明媚陽光的「黃磚路」蜿蜒穿過山的不同路段到達山頂。
紀錄片《倫納德·奈特的愛情故事》的創作者感嘆:「這座山是世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因為它是在沒有藍圖、資金甚至沒人贊助的情況下,由一個沒有工程、建筑、甚至藝術背景的人用撿來的材料畫的。」
救贖山成了茫茫荒漠中的一道奇觀,也因此成了無數游客前來打卡的網紅圣地。
然而禍福總是相依,1994年,政府為了向當地露營者收租,對救贖山進行取樣,聲稱土壤中鉛含量很高,并請求資金想要拆除這座山并將其運至有毒廢物處理場。
消息傳開后,人們自發請愿抗議,收集了成百上千的簽名。
在大家的幫助下,倫納德又從專家使用過的同一個洞中挖出了土壤樣本,并將其提交給圣地亞哥的一個獨立實驗室,最后結果證明:沒有污染物超標。
倫納德的救贖山,保住了。
這次的經歷沒有嚇倒他,反而令他決心更加堅定——余生都將與救贖山共存。
倫納德的毅力和信仰感動了無數到訪的人,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捐贈油漆,據統計,救贖山至少用了50萬加侖的油漆。
之后他又對救贖山進行了擴建。
他用成捆的稻草和土坯建造了霍根(納瓦霍人使用的土坯和木棍制成的圓頂形狀的房屋),這樣可以使他免受沙漠夏季46℃以上的高溫影響。
然而,他卻從未搬進去,仍然住在自己的舊卡車里。
卡車附近是庭院式的秋千,倫納德白天在這里休息并與游客聊天,秋千上放著一本打開的《圣經》,書頁在炎熱的沙漠中隨風飄揚。
博物館則是他創作出的最后一件藝術品,是以他自己最初的半充氣熱氣球為模型建造而成。
它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但卻是一座紀念他迄今為止的人生旅程的紀念碑。
倫納德老了,救贖山似乎也跟著老了。
山漆開裂,他每天都冒著危險去補,「如果這座山裂開一萬次,我就在上面放上一萬朵花。」
然而事與愿違,2011年,心力衰竭和癡呆癥等各種老年病紛紛找到倫納德身上。
他的聽力和視力斷崖式下跌,幾乎失明。在朋友的勸說下,他才終于松口離開去了療養院。
80歲生日時,即便接受了腿部截肢手術,他仍堅持坐輪椅回山上慶祝。
2014年的某個下午,他在睡夢中去世,享年82歲。據關心他的朋友說,倫納德在兩周前就停止進食了,「他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會住在他的山里了,于是開始放手。」
根據遺愿,朋友或游客可以將他的骨灰漆在救贖山上。
「他吃,他建造,他洗澡,他睡覺。僅此而已。28年來,他一直以這種方式生活,把整個生命都獻給了一件事。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如此純粹、如此原始的人。」《TIME》雜志如此刊文紀念他的一生。
倫納德的信仰或許不會被很多人所能接受,但顯然最終他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傳播愛的福音。
如今,救贖山被一家非盈利組織接手,日常有專人維護,「保持它佇立在那里,永垂不朽。」
他親手賦予了救贖山生命,所以哪怕離開了人世,救贖山也會繼承他的意志,孤獨佇立在荒漠中,撫慰每位前來拜訪的旅人的靈魂。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