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大熊曾在上海生活了十幾年。
5年前,他和妻子、2個孩子搬到崇明鄉村定居,將一片緊鄰河流的18畝半荒土地,建成永續農場。
有稻田、食物花園,也有船屋、稻田劇場、草堂,并制造現代獨木舟,引人們探索運河文化。
大熊一家四口住在崇明島上的椿庭農場。從上海市中心開車過去,大約一個多小時。農場被稻田、河流與獨棟小樓環繞。
第一次到椿庭,正是冬末。荷塘只剩枯桿,河道里游動的大白鵝是難得的亮色。
戶外廚房的灶台上煨著排骨蓮藕湯,在隱約的香氣里,大熊說:「我們可以到溫暖的地窖烤火,不過,冬天適合休息,你們想拍最美好的時候,那得等。春天,這里所有的植物和作物都會開花;夏天最熱烈,荷花奔放,稻田瘋長;秋天豐收,坐在金色的田野里,有富足的感覺。」
其實每到冬天,等孩子們放了假,大熊多半帶著家人回到自己湖北荊州的家鄉。2008年時,他已經來上海打拼多年,開公司、做設計,同時在家鄉造了一座能看見日落的自宅「西江舍」
他回憶道:「我在長江邊長大,後來帶著對城市的憧憬,從鄉下到上海,待了十多年。長在鄉野的自在感烙進記憶,始終不能被城市生活所取代,所以我在上海找不到歸屬。」
到2012年,大熊36歲,和太太莫奇的第一個女兒即將出生。莫奇也在鄉村長大,他們「聽從內心的聲音」,賣掉上海市中心的房子,徹底回到「西江舍」,一住就是5年。那5年,大熊還是能做喜歡的設計,一家人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不規劃什麼,幸福、放松、自由。
但是,大女兒五歲時,他們意識到,孩子上學太不方便。權衡之下,一家人搬回莫奇的家鄉,上海崇明島。「我們還是選擇田園生活,新的命題是,怎樣重造一個自然的家園。」
椿庭所在的這塊土地,原本處于半閑置半農用的狀態,小小的田塊繞開洼地和又高又密的荒草,七零八落地分散著,但有香樟林、大椿樹、竹林與河流。大熊決定,就在這里「開荒」。
大熊負責設計、建造農場;土地生產都歸莫奇管;岳母楊老師是崇明土布傳承人,幫助協調鄰里關系、招徠施工隊,并擔負接送孩子上下學的任務。用大熊的話說,他們三人是不可分割的「團隊」,岳父也一直在背后支持。
「想住進自然,該遇到的困難都遇過了,一個不少:技術的、經濟的、精神的……我還是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設計師,要在半點不由人的自然中做建造,常常‘瘋掉’。意志力來源于兒時和母親在田間勞作的經歷,和陪著孩子一同成長的使命。學習和自然相處,真是一個不斷放下的過程,當別無所求、認真‘虛度’的時候,四季都會有收獲。」
我們第二次到椿庭,已是6月末,萬物生長。穿著汗衫的大熊在日頭下迎接我們,去看看蓬勃季節里,他們已經建造了5年的田野庇護所。
大熊說,他只是建造者,太太莫奇才是「農場主」。生下大女兒楚楚后,莫奇接觸到「樸門永續設計」,產生興趣,專門參與了系統的培訓課程,大熊還帶著女兒去「陪讀」。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源自澳洲,由Permanet(永久持續的)、Agriculture(農耕)和Culture(文化)組合而成,可以被理解成一整套的生活哲學,它為如何應對耕作、設計、社區、經濟、藝術等問題,給出了生態、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智慧,其中也包含「道法自然」的思想。
「我很認同這種理念,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就是共生關系,」大熊說,「所以我支持莫奇去實現她的農場夢。」
▲收集、懸掛的老種子
▲土地的四季
如今,在莫奇的打理下,椿庭不僅有稻田,還有番茄、茄子、絲瓜、黃瓜、葡萄、草莓、桃子等組成的食物花園,產出足夠一家人自給自足與待客。
繁忙的農事活動嚴格跟著時令走,盡量使用傳承多年、更利于延續生物多樣性的老種子,也不施農藥、化肥和除草劑。
▲稻田里的鴨子與月光號生態廁所
稻田里放養著一群鴨子,這就形成了「稻鴨共作」的體系,稻田供養鴨子,鴨子為稻田吃蟲、施肥、除草。
人,也是這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椿庭的2個主要衛生間/淋浴間都在稻田里,分別叫「月光1號」和「月光2號」。圓錐體一般的月光號,由竹子及崇明土布作圍擋,圍擋下端鏤空,這樣一來,人待在里面,也能看到一隅稻田、感受四面風來。
馬桶管道連接著地下聯動的發酵池,為稻田和菜地補給肥力,「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家人的生活,都嵌入這片田野農園中。椿庭的規劃草圖,是大熊一邊陪莫奇待產,一邊在醫院完成的,藍圖初現時,二女兒椿椿也來了。他說,做規劃的一個原則是,以自然為師。
走進大門后,左手邊有一片荷塘,面積不大,但大熊模擬天然的水岸形態,將池塘的水岸線也做得曲折漫長。盛夏的中午,大熊在「湖心島」上摘蓮蓬,不時隔著田田荷葉,將蓮子拋給岸邊樹下的女兒。這樣的荷塘不僅是一家人嬉戲的場所,也是比較成功的生態設計,能讓與活水相連的池塘,也產生自然界中的水岸效應。
▲半開放的田野廚房
另一個原則是,所有的空間設施都從衣食住行的功能需求出發,外在的形式最不重要。
現在,整個椿庭的中心點上,站著一個半戶外的田野廚房。廚房里不僅有廚具、農具、各式灶台、烤爐,還有一個能凝望稻田的「吧台」,傳統的按壓式汲水器旁,是與現代廚房無異的水槽,水龍頭流出的水能直接飲用。
▲大本營及一側的水道
▲屋頂的通風設備
田野廚房左側,就是鋼結構的「大本營」,足以抵御每年夏天的台風。大熊說,這里的生態構筑形態各異,但幾乎每個空間都經歷過台風的考驗。
此外,沒有一處安裝了空調。「大本營」的屋頂上,一排金屬圓球不斷旋轉著,它們就是輔助室內空氣流通的設備。「大夏天的不就是要出汗嗎?為什麼要蓋著被子吹冷氣呢?」
▲楊老師常為到農場的客人講解土布知識、演示織布方法
▲莫奇受母親影響,也會織土布
「大本營」凌空構架于穿行農場的內部道路和小河之上,不占用農田。一家人居住的木屋也嵌入其中。「大本營」寬闊的公共區域足夠日常使用,還辟出一片,作為大熊的工作室和木工房。
▲木工房
從門窗、桌椅、地板到船屋、棧道,木頭在椿庭隨處可見。所以木工房為整個農場的「生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大熊說:「我非常幸運,遇到了崇明島上最好的木匠師傅陳中國,他不怕挑戰,是我建造農場的最佳拍檔。」
荷塘連通流經大本營的水道,水道又蜿蜒著匯入環繞椿庭的小河。父女三人從荷塘出發,穿過荷葉掩映的水中木柵門,朝著大本營的方向劃去,女孩們笑得開心極了。
獨木舟是大熊和木工陳師傅一起研究、制造的。大熊說,他們造了崇明島上第一條現代木船。那條船正懸吊在「大本營」里。
2013年,大熊離開上海的第二年,他繞著北半球自西向東地轉了一圈,實現了自小就有的環球旅行夢想。那趟行程中,他見了不少河流與航船:尼羅河上的船頂著經過修補的帆,輕盈地漂來漂去;希臘的大小游輪游艇,看著就有樂趣;瑞士蘇黎世湖上帆影重重,層層疊疊的帆船似乎一直排到阿爾卑斯山腳下;在挪威等飛機時,剛好翻到一本有關木舟的雜志……
他意識到,擁有一條船并不見得奢侈,小小的舟楫就可以帶來健康的水上運動和奔放優雅的生活。「或許有一天,我也可以自己造船」的念頭就此埋下了。
▲造船,從學習到實踐
當大熊來到遍地是小河的崇明島時,卻發現很難看到一條船。「沒有長江大橋、連汽車都少見的時候,水岸邊的崇明人家,幾乎都有船。運輸物資、出門串訪也依賴船。如今,我們這些住在崇明的人,不再需要船來從事生產勞動,但在成千上萬的寬窄河道里,操縱小船不失為便捷的探島方式和運動方式。」
于是,他和陳師傅借用西式工藝,用雪松木為材料,開始自造輕盈的現代獨木舟。
▲飄搖在椿庭的船
算下來,椿庭里有11條獨木舟,有些是朋友向大熊訂做的。這些船可以被輕松地搬起,放上車頂,隨主人到合適的戶外水域,悠閑放舟。
▲泛舟崇明
大熊還為來椿庭的朋友和客人設計了一條「落日航線」,在日落前劃船出發,從貼近水面的視角來感受農場周邊的崇明生態和人居環境,「希望在我們的推動下,可以稍稍復興崇明島的運河文化。」
▲一家四口在船屋中
▲船屋及碼頭
他為每條可以下水的船都配好了「碼頭」,每個「碼頭」又搭配一個雪松船屋,可供數人休息、過夜,如同一個水邊的民宿。雪松的木香似有若無,也很療愈。船屋沒有空調,但大多擁有直面稻田的大翻窗甚至十幾扇門窗,通風無礙。有的船屋甚至在地面開了條窗,能看見下面經過的行船。
「有些外國朋友來這,還挺能找到共鳴的,可能在他們的國家里,劃船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他們也驚詫,木屋門口居然就是碼頭。」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