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旁,在眾多高低不齊、顏色陳舊的木房中間,有一個鮮艷的房子格外顯眼。
只見一堵白墻上面「站」著一個由杉木做的「木盒子」,盒子周圍開了一些小窗,盒子下面是全玻璃窗,頂部蓋著小青瓦,開了一個三角形的天窗。
在「木盒子」下,一群孩子爭先恐后跑上階梯,進入玄關,迅速跑到三樓,往秋千、書架、台階這些地方跑去,翻書、嬉鬧,充滿好奇地這里看看,那里看看。
一個孩子蕩了一會兒秋千,自覺地跳下來,讓另一個孩子坐上去。聽到一個穿著侗族服飾的女人的召喚,這群孩子趕緊集中坐到階梯那里,隨后跟著這個女人唱起了歌。
這里是鄉村教師楊慧新建的「別墅」,也是學生們的室內「游樂場」。
楊慧的「別墅」位于貴州黔東南的榕江縣歸柳村,是一個仍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村寨。
全村除了有少量的苗族外,其余全是侗族,因民風民俗、建筑等方面都保存較完好,至今仍是「傳統村落」之一。
楊慧出生在榕江縣栽麻鎮,是土生土長的侗族人。來到歸柳村,是不得已,也是緣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歸柳村新加了一個女童班,是專門為未上學的女孩子開設的,需要找一個既會說侗話又會說漢話的女老師。在當時,要找這樣的老師并不容易。
由于家里有七姊妹,經濟較困難,排行第二的楊慧想幫助父母扛起家里的重任,剛上高中就執意不讀了。
于是在國中同學的介紹下,她來到歸柳村當起了侗漢雙語老師。此時的楊慧20歲,一個月的薪水54塊錢。
一開始她的母親并不同意她去,因為從鎮上去歸柳村要走三四個小時的山路,更怕她以后就嫁去那里了。
母親的話一語成讖,幾年后楊慧與那位國中同學結為夫妻,成了歸柳村人。
在歸柳村教了十多年書,她不僅侗話說得好,侗文也寫得很好。
2004年,世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院貴州大學研究所在榕江縣成立了榕江侗漢雙語辦,楊慧受邀參與侗語文教材的編寫,以及給侗族村寨做一些成人侗文培訓,她認為這是推廣侗文很好的機會,便離開學校,全家人搬去了縣城。
2009年后,楊慧開始負責收集、記錄各地的一些侗歌、侗戲,同時兼侗文的翻譯、矯正等工作。一直到2013年榕江的研究基地解散,她才找了其他工作,都跟侗族文化的傳承有關。
後來為了讓侗族文化更好地傳播,楊慧在2016年又回到歸柳村教書,除了教數學以外,還負責音樂、繪畫等其他科目,因為沒有編制,每月薪水只有兩千多塊。
歸柳村的老房子因常年未住已破敗不堪。他丈夫在縣城工作,女兒已出嫁,兒子還在上大學,楊慧就住在學校十平米的宿舍里。
歸柳村鄉土氣息濃厚,侗族文化也保存較好,每到寒暑假期間,就有各地的老師或者家長帶著學生來這里做相關研究或者體驗風土人情。
楊慧是領隊,負責介紹相關侗族文化和接待,久而久之,住房問題成了一件困擾她的事。
後來她想,干脆把老家的房子拆了,建一個兩層的磚房。
說來也巧,當時有一個建筑師在黔東南這邊做一些鄉村房屋設計的項目,她感覺設計得都非常漂亮,或許可以找他幫忙。
于是她加了建筑師陳國棟的聯繫方式,發了一條信息:「我正想建房子,能不能給我提個建議啊?」
陳國棟問她在哪個村,楊慧隨手就拍了一個村子的影片發過去,他當時就被這個美麗的村子吸引了,決定要來這個村子看看。
進入楊慧的宿舍,只見屋內打掃得干干凈凈,物品也擺得整整齊齊,藍染的布掛在房內,還插了花,這讓陳國棟感到非常震撼和溫馨。
楊慧給他們做了豐盛的飯菜,陳國棟和兩位同事又被這種樸實又熱情的民風感動了。
此時正好他們有一個免費為村民設計房子的公益項目,便答應免費為楊慧設計房子。
對于房子如何設計,楊慧的要求并沒有太高,她的預算不多,只有30萬左右。除了自家居住外,她就希望能作為游學活動的場所,幫助傳遞一些侗族的文化。
為了讓造價更低,陳國棟建議造一層磚房和兩層木房,從外觀上,和普通的木房不太一樣。
楊慧很快就拍板說可以,畢竟木材都是在自家樹林里伐的,應該不會花太多錢。
但楊慧慢慢發現30萬遠遠不夠。
「工程承包給別人后才知道,很多東西比想象的貴得多,再加上有些設計呈現出來后不太滿意或者有更好的想法,重新施工又消耗掉一些物料。」
各種各樣的費用加起來,要五六十萬。
由于是自建房,她丈夫的公積金提取不出來。無奈之下,她只好去銀行貸了30萬。
她丈夫工作忙,所有事情基本上都是她親力親為。木材不夠了,她就上山去伐木,需要多少方條、柱子,還要多少根、要多長、多大,都需要她一點一點測量、鋸斷,然后抬出大山。
「大大小小一百多顆木頭」,都是她去山上弄的。
不過,房子立起來的那一刻,楊慧覺得一切都值了。
在侗族傳統木房建造中,上梁是非常具有儀式性和象征性的。也就是房屋主體框架完工后,主人家要選一個良辰吉日舉行上梁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這天,楊慧的親朋好友都帶著禮品前來道賀。走完一些儀式后,大家一起出力將梁木徐徐升起,在鞭炮齊鳴中,共同見證這一時刻。
房屋立起的一瞬,楊慧心里的有種特別的滋味,「特別感動」。
歷時一年,房屋終于在去年七月完工,有人來看到后說:這才是真正的鄉村「別墅」。
房子占地面積100平左右,入戶要先上階梯,直達二樓,那里有一個寬敞的「玄關」。進去再走下90°轉角的樓梯,便到了一樓。
一樓有三個房間,一個廚房、客廳以及衛生間,黔東南冬天濕冷,就在客廳里加了一個壁爐,冬天可以圍在這里烤火、聊天。
在客廳墻壁的柜子上,她放了很多陶瓷罐子,看起來一點都不像農村的房子
但這一層又并不是一個完全現代的房子。
楊慧念舊,以前老屋的東西她都一直保留,結婚時她舅舅送的木箱子、火盆、柜子等等,都被她放屋子里當擺設或者繼續使用。
廚房里原本設計的是現代灶台,但在施工時,楊慧又讓師傅加了一個柴火灶,她父母來這里,還是習慣用柴火灶燒飯。
二樓是一個很大的空間,楊慧主要用來當活動室,她放了一個長桌,可以供游學的人就餐或者辦公。放了兩個茶桌,可以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余的地方沒有做太多擺設。
由于房子兩邊都是別人的地基,采光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所以整個二層都做了玻璃窗,只要天不是太黑,都不用開燈。
透過二樓的玻璃,就能看到外面的風景和周圍人的生活。
但在三樓,考慮到周圍房子離得近,所以窗戶少,開得也小,于是設計了一個天窗開在屋頂。
從二樓到三樓,首先會看到一個展示柜,這里放著楊慧收藏的紡紗機、陶瓷、農具或者生活物件。
她喜歡收集有些年代的東西,村里老人扔掉一些不要的物件,只要還有用的,就拿來洗干凈收藏起來。
在三樓的樓梯邊,是一個書柜,孩子們可以在那里看書。那些書是有一年研學活動時,一個北大的老師回去后捐的,後來陸陸續續又有其他人寄來一些。
「現在應該有幾百本了」,說是一個小小的圖書館都不為過。
三樓的兩側是做宿舍,包括4個房間10張床,需要住宿的人可以住在這里。
通道里有一個大階梯可以作為活動區域,在旁邊她用兩根繩子和一個木板做了一個秋千,供孩子們在這里玩耍。
除此之外,這層還有一個10平左右的大衛生間和一個露天陽台,站在陽台上能看見別人家錯落的屋頂,還有環山的古樹。
楊慧不忙的時候或者放學后,就會帶班里的學生來家里玩,在這里看書、蕩秋千或者打鬧,讓其他年級的小朋友羨慕不已。
學生來這里也不是純玩的,她會進行適時的教育,比如教他們認識一些舊的物件、唱侗歌。
關于屋內的一切,學生都充滿了好奇,秒變十萬個為什麼。有的學生會問她:」老師家的房子為什麼這麼漂亮啊?」
楊慧回答說:「是老師的房子漂亮,還是其他的什麼漂亮?房子雖然也漂亮,但起碼要干凈、要收拾,你們家只要把房子收拾干凈了也一樣漂亮。「
說完告誡他們回家后要做家務,整理自己的書包、房間、客廳。
她記得學生還是一年級時,穿的衣服都比較臟,但到現在,衣服基本都不怎麼臟了。
楊慧輕松有趣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們都很喜歡她,當然這只是理由之一。
歸柳村地處偏僻,發展相對落后,很多大人都外出打工了,因此有不少留守兒童,楊慧為此沒少費心。
有些來游學的人會資助部分貧困學生,楊慧就負責對接,幫忙去買衣服、生活用品或者學習用品。
學生們也很喜歡楊慧,會幫助她打掃衛生或者跟她一起去挖菜。有時學生說話太快,看著親切的楊慧,不由自主地就喊了一聲」媽媽「,等反應過來才發現:「噢,叫錯了。」
惹得楊慧哈哈大笑。
除了上課之外,楊慧還種了一些莊稼,雖然種得不多,但夠她自家吃是完全沒問題的。到了周末,她丈夫有空也會一起來幫忙干活。
要是寒暑假有人來當地做游學活動,她就負責組織他們在歸柳村活動,教他們唱歌、染織或者下田撈魚做飯。
她有一雙巧手,家里的茶席、被套、茶桌布等都是她自己染的,就連茶幾上的抽紙盒都刺了一朵花在上面。
她對花的熱愛,已經到了幾乎狂熱的地步,客廳里、茶桌上、台階上,只要她覺得可以放花的地方,就會放一個花瓶,插上鮮花。
有時去干活,看到好看的野花,她也帶回來插在花瓶里。想怎麼插就怎麼插,有什麼花就插什麼花,跟隨季節不斷變化。
楊慧時常穿著侗族的服飾,將頭髮挽在頭頂,插上一朵花,游走在鄉間。
她有著多重不一樣的身份,但每一重身份都將對生活的熱愛和侗族的文化刻在了骨子里。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